為什麼我選擇 iPhone Air,而不是 iPhone 17?

我使用 iPhone 已經 17 年,這段期間幾乎每一代都親身體驗過。從最初的 iPhone 3G,到近三年連續換過的 iPhone 14 Pro、15 Pro、16 Pro,我算是典型的長期用戶。這些 Pro 系列無疑展現了蘋果的技術實力:每一年都有更快的處理器、更強的相機、更長的續航。但長期使用下來,我逐漸意識到一個現象——體驗變得可預期,驚喜感逐漸消退,差異性愈來愈小。

換句話說,對於像我這樣一路追隨十幾年的老用戶,Pro 系列雖然強大,卻很難再帶來「顛覆性的心動」。於是,今年我刻意跳過主流的 iPhone 17 / 17 Pro,轉而選擇了 iPhone Air


極致手感:找回第一次拿起 iPhone 的悸動

5.6mm 的厚度、超輕的重量,讓 iPhone Air 成為一台「幾乎不存在」的手機。當我第一次握住它時,那種輕盈與纖薄的手感,直接讓我想起十幾年前第一次拿起 iPhone 3G 的驚喜感。這種體驗不是單純的「更輕」,而是徹底改變了使用者和手機之間的關係。

過去 Pro 系列給我的印象是「堅固可靠」,但 Air 帶來的卻是「隱形與自由」。當我把它放入口袋,幾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。這種極端的輕薄,對某些人來說可能代表妥協(例如電池續航或功能減少),但對我而言,它卻是一種設計哲學的回歸:科技存在的目的,應該是讓人更自在,而不是更沉重。


逆向選擇:差異化本身就是價值

在商業世界裡,我經常提醒學員:過度同質化會稀釋價值。 當所有人都做一樣的事,差異化就會成為最強的競爭力。

放到 iPhone 的選擇上,大多數人依循安全路線,選擇 Pro 系列,因為它「全方位都好」。但我偏偏要試試不同的路。當多數人拿著幾乎一樣的手機時,我手上這台 Air 就顯得特別。這不是炫耀,而是一種「少數派價值」。

這種逆向選擇,也讓我對這支手機產生一種專屬的默契。它不是完美的工具,卻因為少數、因為稀缺,而帶來更多的自我認同。這其實和職場發展、品牌經營有相似之處:當市場過於擁擠時,找到自己的縫隙,反而更能凸顯價值。


數位哲學:工具不是潮流,而是選擇

身為數位教練,我在課程中常常遇到學員問:「老師,大家都在用什麼工具?我是不是也要跟上?」這問題的背後,往往是對潮流的焦慮。

但我一直強調:科技不是潮流跟隨,而是找到真正契合自身需求的方案。

iPhone Air 也正好印證了這個觀點。它並不完美,甚至在部分規格上明顯輸給 Pro 系列。但正因如此,它才凸顯了「選擇力」這件事。選擇 Air,不代表它最好,而代表「我知道自己需要什麼、我願意為此接受什麼限制」。

這正是數位轉型裡最核心的心法。真正的轉型,不是盲目追逐最新工具,而是釐清需求,再選擇能放大自身優勢的解決方案。Air 或許不適合所有人,但它提醒我們:做選擇的能力,比追隨潮流更重要。


一次實驗,也是一次提醒

所以,iPhone Air 對我來說,不只是手機。它是一場實驗,一次刻意跳脫主流的嘗試,也是一種對自己的提醒。

在這個快速演進的科技時代,我們常常被迫跟隨——新的版本、新的功能、新的話題。但當你願意停下來,問自己一個問題:「這東西真的能放大我的獨特性嗎?」 你會發現,有時候選擇不同,就是一種價值。


結語

我使用 iPhone 已經 17 年,看著它一步步進化,從顛覆到成熟,從驚喜到穩健。近三年連續使用 Pro 系列,讓我對「強大」習以為常,但也開始渴望「不一樣」。iPhone Air,正好滿足了這份渴望。

它或許不是大多數人的選擇,但它卻讓我重新擁有那份「專屬於自己」的體驗。這對我來說,比任何一項規格升級都更珍貴。

在科技洪流中,選擇不同,本身就是一種價值。

蔡正信-數位教練

我是一位專精於數位轉型與AI應用的教練,致力於協助中高齡族群與企業主有效運用科技工具提升生產力。

蔡教練聯繫方式:https://rdcoach.pse.is/62uqz2

手機:0988-515-413

Line官方帳號2.0 : @rd.coach https://lin.ee/n4T9CGA
群英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
資訊顧問電子郵件:hi@rd.coach

跨代際溝通 × AI賦能教學:
結合AI應用、數位工具教學與熟齡學習經驗,專注於中高齡與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輔導,擅長從0到1建構數位素養。

實戰導向 × 客製培訓:
15年數位教學經驗,服務鴻海、1111人力銀行、台南大學、瓦城集團等,設計實用導向的教學模組,強調易學、可複製。

工具整合 × 工作流設計:
善用Evernote、Heptabase、Telegram等多款工具,打造AI第二大腦與一元筆記系統,協助學員從資訊收集到知識轉化。

行動導向 × 教學有感:
500+場講座與工作坊,專注學員實作與成果回報,推動「數位生活力」與「AI生活實驗室」教學風格。

預見未來 × 實踐智慧:
關注生成式AI與數位倫理發展,推動AI工具於科研、商業、教育場域的實作應用,擘劃AI助理與智慧工作未來藍圖。

Share:

More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