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海馬迴談數位轉型:記憶不是硬碟,而是一座活的資料轉運站


文/數位教練 蔡正信

我經常在教學生或企業同仁使用筆記工具、管理雲端資料時,提到一個概念:「你的大腦不是用來儲存資訊的,而是用來創造連結的。」這句話,其實背後有非常深的神經科學根據,而它的核心,就藏在我們大腦深處的一個結構——海馬迴

這幾天,我重新複習了著名的神經科學案例 H.M. 的故事(他是史上最著名的大腦病患之一),也思考:我們在數位學習、知識管理,甚至數位轉型的過程中,是不是常常忽略了**「記憶如何形成」**這件事的本質?


📍海馬迴不是倉庫,是一座「資料轉運站」

海馬迴(Hippocampus),位在我們大腦兩側的內部,看起來像一條小小的海馬,但功能卻巨大。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大腦裡的「記憶轉運中心」——資訊進來後,會先暫存在這裡,如果你有刻意練習、重複複習,它就會被送往其他腦區轉為長期記憶。

這其實和我教學生用 Evernote、Heptabase 或 Roam Research 做筆記一模一樣。我常說:

「資訊不是你抄了就記得,而是你加工了才會留下。」

這也是為什麼,我會推崇「寫卡片、非文章」、「讓分類自然長出來」這類筆記策略——因為只有當你重新詮釋、加工資訊的時候,海馬迴才會願意幫你存下來。


🧠 H.M. 的啟示:失去海馬迴,人生就不再前進

H.M. 的故事讓我深受震撼。他的雙側海馬迴被切除後,無法再建立任何新的記憶。對他來說,每一天都像重開機,永遠停留在手術那年。

這讓我想到現在許多數位轉型卡關的企業或個人,也像是「記憶不能前進的大腦」:每天都學新工具、上新課程,但卻無法內化為自己的方法。根本原因是——沒有經過「轉運、重組、實作」的過程

學習,是需要海馬迴的;而數位轉型,也是。


🔁 學習,就像為大腦裝一套自動同步的系統

在數位教學裡,我常用「自動備份」、「雲端同步」這些概念來比喻知識管理的流程。但如果你問我什麼才是真正關鍵的轉折點?我會說,是你有沒有為自己的大腦建立一個「能加工的學習節奏」。

不只是存,而是轉化。
不只是抄,而是思考。
不只是用工具,而是讓工具服務你真正的學習流程。


🌱 收尾:讓海馬迴活起來,就是讓人生持續成長

作為一位數位教練,我不只教工具,更關心人的心智。海馬迴教我們一件事:記憶不是靜態的東西,而是一種動態過程,它需要好奇、需要練習、需要情境,也需要你願意多走一段,把短期資訊轉成長期能力的路。

所以,我常提醒學生:

「別急著儲存檔案,先問自己學到了什麼。」

願我們都能活出一種主動加工的學習節奏,讓大腦變成真正的數位轉化器。因為當海馬迴在運作,你就不是在記住事情,而是在建構未來的自己。


如需延伸閱讀,我推薦幾個實用筆記與記憶技巧的關鍵詞:
✅「間隔重複」:用 Anki 類工具練記憶
✅「卡片式筆記」:如 flomo、Heptabase 搭配 GPT 分類
✅「語意轉譯」:用 AI 解釋給自己聽,變成自己的話

學會尊重大腦的運作邏輯,我們才有可能真正擁有屬於自己的知識資產與持續進化的力量。

——蔡教練 敬上 🧠✨
【漫遊數位|幫你把數位工具變成思考與行動的槓桿】
👉 https://rd.coach/

蔡正信-數位教練

我是一位專精於數位轉型與AI應用的教練,致力於協助中高齡族群與企業主有效運用科技工具提升生產力。

蔡教練聯繫方式:https://rdcoach.pse.is/62uqz2

手機:0988-515-413

Line官方帳號2.0 : @rd.coach https://lin.ee/n4T9CGA
群英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
資訊顧問電子郵件:hi@rd.coach

跨代際溝通 × AI賦能教學:
結合AI應用、數位工具教學與熟齡學習經驗,專注於中高齡與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輔導,擅長從0到1建構數位素養。

實戰導向 × 客製培訓:
15年數位教學經驗,服務鴻海、1111人力銀行、台南大學、瓦城集團等,設計實用導向的教學模組,強調易學、可複製。

工具整合 × 工作流設計:
善用Evernote、Heptabase、Telegram等多款工具,打造AI第二大腦與一元筆記系統,協助學員從資訊收集到知識轉化。

行動導向 × 教學有感:
500+場講座與工作坊,專注學員實作與成果回報,推動「數位生活力」與「AI生活實驗室」教學風格。

預見未來 × 實踐智慧:
關注生成式AI與數位倫理發展,推動AI工具於科研、商業、教育場域的實作應用,擘劃AI助理與智慧工作未來藍圖。

Share:

More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