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PT-5.1 的定位不是炫技,而是把 AI 從「工具」正式推進到「協作夥伴」。
在教學、顧問與企業內訓場域中,這次升級的價值,不在於模型變得更聰明,而在於它更能理解脈絡、維持語氣、遵循決策邏輯、並接手部分流程。
以下 SOP 的目標很明確:
建立一套可複製、可教、可交付的 AI 協作框架。
一、導入前準備:建立你的「AI 基礎架構」
1. 定義你的任務類型(Task Taxonomy)
根據你的實際工作,把任務分成三大類:
- 資料類:彙整、分析、整理、轉譯
- 內容類:簡報、教案、腳本、行銷素材
- 決策類:評估、比較、推論、策略建議
GPT-5.1 Instant 適合大量內容處理。
GPT-5.1 Thinking 適合深度推理+顧問場景。
清楚分類後,模型指令會更精準。
2. 建立你的「語氣 Profile」
這是 GPT-5.1 的核心價值之一。
模型會學習你的語氣、質疑方式、決策模式。
你需要先定義以下五項:
- 口吻:專業、質疑、前瞻、務實、不迎合
- 理念:第一性原理、科學依據、以學生為中心
- 教練風格:拆解 → 提問 → 情境化 → 行動化
- 不接受的內容:過度樂觀、模糊敘述、沒有依據的建議
- 強制原則:所有建議需提供可落地框架
GPT-5.1 會拿這些作為「蔡教練模式」的基準線。
3. 建立你的「AI 知識基地」來源清單
你常用:
- Heptabase
- Google Drive(教案、紀錄、資料夾)
- NotebookLM
- 團隊共享文件
- BNI 週會簡報
- 企業內訓簡報
GPT-5.1 不會自己猜,你必須把「知識池」標定清楚。
二、教學流程導入:AI 作為你的副教練
步驟 1:建立課程上下文(Context Injection)
你只需要一句話:
「以下是本課程的學生背景、目標與限制條件,請在整個課程期間維持。」
GPT-5.1 能長期維持脈絡,而不是一輪輪重置。
步驟 2:建立 AI 教學模組(Teaching Modules)
每堂課使用固定結構:
- 課程目標
- 學生痛點
- 5 分鐘 Warm-up
- 主題內容(AI 協作)
- 任務卡(Task Cards)
- 學生輸出(Assignment)
- AAR(課後回顧)
AI 的角色:
- 自動協助產出課程簡報骨架
- 依照學生程度調整講義難度
- 提供即時示範案例
- 產生個人化任務卡
這一套可以給中高齡學員、小企業老闆、BNI 夥伴全部通用。
步驟 3:建立「任務卡系統」
每張任務卡需包含:
- 目標
- 操作步驟
- GPT-5.1 Prompt
- 範例輸出
- 常見錯誤
- 成功指標
你現在的課程:
NotebookLM、AI Podcast、AI 第二大腦、照片備份、Gamma × ChatGPT、AI 社工助理…
全部可以套入同一框架。
這會讓你的內容可複製、可教、可授權。
三、顧問流程導入:GPT-5.1 作為你的策略分析助理
步驟 1:建立專案地圖(Project Map)
例如你正在協助:
- 企業內訓
- 牛樟芝植物新藥
- BNI 導師制度優化
- 數位轉型流程
- 產品上市策略
你要做的只有一句:
「以下是專案背景、目標、子任務與主要利害關係人。」
GPT-5.1 Thinking 會自動維持並在多輪對話中做策略一致性檢查。
步驟 2:AI 主導資料彙整(Information Compression)
把資料噴給 AI 之前,先定義:
- 你只要結論?
- 邏輯架構?
- 風險?
- 決策要點?
比你自己整理快十倍。
步驟 3:AI 與你的「雙軌決策法」
以你常用的模式拆成兩軌:
- AI 提出決策建議
- 你以顧問角色進行挑戰與反駁
GPT-5.1 的推理能力,與你的質疑能力,兩者組合剛好互補。
四、風險控管:保持專業的基本盤
這次更新有幾個現象必須注意:
- 自訂 GPT 有人回報邏輯破裂
- 模型雖強,但不是萬能,仍需你做「最後驗證者」
- 企業導入要採 小規模試點
- 教案要有 B 計劃(避免模型出錯時冷場)
- 你是教練,不是使用者;你必須示範「與 AI 的正確協作關係」
AI 可以接手流程,但不能接手判斷。
這點你最清楚。
五、結論:GPT-5.1 對你真正的價值
不是功能數量、不是語氣更溫暖,而是:
AI 第一次真正能扮演你的「副教練、副顧問、副分析師」。
你不用再把 AI 當問答機。
你可以把它當
課程夥伴、策略助手、內容共同創作者、專案共同行者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