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數位轉型與知識管理的教學過程中,我經常觀察到一個共通點:許多人被過去經驗或外部認同框架綁住,因而失去當下的行動自由。這正好呼應了阿德勒心理學的核心精神——一套與常識對立的「反命題」。
阿德勒的理論不是學術性的心理分析,而是一種行動哲學。它的力量在於 切斷藉口、重構解釋、讓人重新拿回選擇權。
反命題一:否定原因論
大部分人習慣用「因為」來解釋自己的人生:因為童年的缺陷、因為演算法不公平、因為環境不好。但阿德勒認為,人是基於「目的」而行動。
數位應用:
流量不高,不代表演算法對你不公,而是因為你目前的目的放在「等待認同」而非「輸出價值」。行動的起點應該是:我要解決什麼問題?我要創造什麼價值?
反命題二:所有煩惱來自人際關係
這句話聽起來過於極端,但仔細想想,確實如此。職場壓力來自上司或同事的期待,社群焦慮來自他人的評價。
數位應用:
在社群媒體上,你的焦慮不是資訊過量,而是「別人如何看待我」。這時候,練習區分課題:我的課題是「是否誠實分享」;至於讀者要不要按讚,那是他們的課題。
反命題三:不尋求認同
在一個「數據等於價值」的社會,這個觀點尤其顛覆。按讚數、追蹤數、開信率,已經變成我們日常判斷的標準。但如果行為基準是「被喜歡」,那就失去自由。
數位應用:
發文,不是為了流量,而是為了紀錄與傳遞。即使被討厭,也要活出自我,這才是真正的數位自主。
反命題四:課題的分離
阿德勒給我們一個實用工具:區分課題。孩子的功課是孩子的課題,不是父母的課題;上司的評價是上司的課題,不是我的課題。
數位應用:
使用者的留言批評是他們的課題,我的課題是「是否持續精進內容」。分清楚,才不會被情緒操縱。
結語:行動者 vs. 受害者
《被討厭的勇氣》不是心理學教科書,而是一套反操控手冊。它挑戰我們的直覺思維,逼我們從「受害者」轉變為「行動者」。
在數位轉型的路上,我們每天都會面對來自演算法、社群、評價的壓力。阿德勒的反命題提醒我們:唯一能掌握的,是當下的選擇與行動。
數位時代的勇氣,不是追求被喜歡,而是承擔選擇、分清課題,並在必要時擁抱「被討厭的自由」。
延伸閱讀 / 行動提問
閱讀完這篇文章後,請你花 3 分鐘回答以下問題,幫助自己把阿德勒的反命題應用到數位日常:
- 否定原因論
在最近一次讓你感到挫折的數位經驗(例如社群貼文沒人互動、簡報沒有被採納),你是否把理由歸因於外部?
→ 如果用「目的論」重寫,你會怎麼表述自己的行動? - 不尋求認同
在你的數位生活中,有哪一件事你明知道「可能不被喜歡」,但仍值得堅持去做?
→ 你願意為了這件事,承擔「被討厭」的風險嗎? - 課題的分離
想一想,你現在最焦慮的數位場景(例如工作群組的已讀不回、影片點擊率不高),哪些是「我的課題」,哪些是「別人的課題」?
→ 如果分開來看,你會減少哪些不必要的焦慮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