問對問題,比找到答案更重要:蔡教練的高效提問術

當你要問一個好問題,重點不是讓AI覺得聰明,而是讓自己「問出能推動思考與行動」的問題。這裡我講得直接一點——問問題的品質,決定你獲得的智慧深度。


一、先想清楚:你想得到什麼?

我常對學生說:「問題不是越多越好,而是越聚焦越有力量。」
你要的可能是三種之一:

  • 探索性問題:想看清一個現象背後的邏輯。
     例:「為什麼中小企業的AI轉型常常卡在第一哩路?」
  • 策略性問題:想找到下一步的方向。
     例:「如果要導入AI知識管理,我該先從哪三個行動開始?」
  • 實作性問題:想直接產出具體成果。
     例:「請幫我設計一份AI教學簡報開場白,對象是中高齡學員。」

二、提供上下文,讓AI理解你的場域

AI不是通靈的,它需要脈絡。
你要告訴它:

  • 你的角色定位(教練、顧問、創業者?)
  • 應用場景(課程、簡報、社群文案?)
  • 期望輸出格式(表格、策略建議、卡片架構?)

越具體,回覆越接近你要的現實。


三、讓問題能被驗證、能驅動行動

問完之後,你要能立刻「做點什麼」。
我通常會檢查三件事:

  1. 這問題能不能測試?
  2. 它能引出行動嗎?
  3. 裡面有沒有模糊字眼?(像「有效」、「好用」這種詞都要定義清楚。)

四、結構化提問:讓問題更有思考力

高階的問題通常是有邏輯骨架的。
舉例:

用第一性原理分析:如果要讓AI協助企業轉型,核心約束條件是什麼?
根據這個條件,請列出三種策略路徑。

這類提問逼AI「推理」而非「背書」,也迫使你自己思考「問題的邊界」。


五、案例:問題差一點,結果差很多

像「我要設計AI課程」這種太模糊,我會立刻追問你:「對象是誰?時數?目標?」
但若你問:「我要為中小企業主設計4小時的AI課程,目標是讓他們能用ChatGPT提升工作效率,請幫我設計課程架構。」
這問題的含金量就高多了。它可行、可產出、可追蹤。


六、最終修煉:問「元問題」

最厲害的提問者,都會在問問題之前先問自己:

我這個問題背後的假設是什麼?
有沒有更根本的問題沒被問出來?

這就是第一性原理思考的起點——不接受表面答案,而是直抵事物的本質。


蔡正信-數位教練

我是一位專精於數位轉型與AI應用的教練,致力於協助中高齡族群與企業主有效運用科技工具提升生產力。

蔡教練聯繫方式:https://rdcoach.pse.is/62uqz2

手機:0988-515-413

Line官方帳號2.0 : @rd.coach https://lin.ee/n4T9CGA
群英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
資訊顧問電子郵件:hi@rd.coach

跨代際溝通 × AI賦能教學:
結合AI應用、數位工具教學與熟齡學習經驗,專注於中高齡與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輔導,擅長從0到1建構數位素養。

實戰導向 × 客製培訓:
15年數位教學經驗,服務鴻海、1111人力銀行、台南大學、瓦城集團等,設計實用導向的教學模組,強調易學、可複製。

工具整合 × 工作流設計:
善用Evernote、Heptabase、Telegram等多款工具,打造AI第二大腦與一元筆記系統,協助學員從資訊收集到知識轉化。

行動導向 × 教學有感:
500+場講座與工作坊,專注學員實作與成果回報,推動「數位生活力」與「AI生活實驗室」教學風格。

預見未來 × 實踐智慧:
關注生成式AI與數位倫理發展,推動AI工具於科研、商業、教育場域的實作應用,擘劃AI助理與智慧工作未來藍圖。

Share:

More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