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BOOX Palma 2 開箱實測】讓閱讀重新回到生活縫隙的數位小幫手


作者|數位教練 蔡正信
發布日期|2025.08.03


近幾年,我一直在尋找一種裝置,它可以幫助我在「陪伴孩子」、「通勤空檔」、「睡前時光」裡,安靜地專注閱讀,不會被社群通知打斷,也不至於像手機那樣容易滑著滑著就走神。最近,我終於找到了這個「閱讀專注神器」:BOOX Palma 2。

這篇文章,我想跟大家分享我親身使用 BOOX Palma 2 的心得、應用場景,以及如何讓它成為你生活中的第二大腦、行動閱讀室。


🔍 初識 BOOX Palma 2:像手機一樣的電子紙閱讀器

BOOX Palma 2 是一台手機大小的電子紙裝置,握在手裡幾乎就像一支黑白版的 iPhone。它最大的特色,就是搭載 E-Ink 螢幕,閱讀時眼睛不疲勞,而且搭載 Android 系統,能安裝自己習慣的閱讀 App,如 Kindle、Readmoo、Hyread、Readwise Reader 等。

📍我的使用情境:

  • 場景:孩子游泳課等待時間、LaLaport 遊戲區陪伴時段
  • 目標:減少無意義滑手機,提高片段時間的閱讀品質

✅ 使用 BOOX Palma 2 的 4 大優點

  1. 護眼又沈靜的閱讀體驗
    電子紙螢幕不像手機那樣刺眼,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覺疲勞,特別適合熟齡學員或長時間閱讀需求者。
  2. 操作順暢不違和
    Android 介面操作邏輯熟悉,不需要學習成本,支援手勢與快速鍵。
  3. 自然進入專注狀態
    沒有社群通知跳出、不會一不小心滑去 YouTube 或 IG,是幫助我重設專注力的最佳道具。
  4. 輕巧好攜帶,真正口袋級閱讀器
    比 Kindle 更小、比手機更單一任務,放入口袋、隨時帶著走。

⚠️ 使用上的兩個提醒

  1. 網路連線速度慢一點:下載 App 或載入網頁建議在 Wi-Fi 環境下操作,否則稍有延遲。
  2. 記得「預載內容」才好用:臨時想查資料可能不及時,建議事先把想讀的書籍或筆記同步進裝置。

🧭《BOOX Palma 2 的 7 種應用場景地圖》

我實際用了兩天,整理出這七種讓 BOOX Palma 2 發揮最大價值的生活場景:

1. 👶【陪孩子但不滑手機】

搭配 Kindle / Readmoo / Hyread
邊陪伴、邊進修,親子關係與自我成長同步提升。

2. 🚌【通勤沉浸閱讀】

搭配手機熱點 + WhisperSync
讓捷運、公車不再只是等待,而是吸收與思考的黃金時段。

3. 🛏【睡前低藍光閱讀】

設定暖色背光,避免藍光刺激,協助安穩入眠。

4. 🎯【零碎時間專注閱讀】

等待開會、等電梯、排隊時
搭配 flomo 筆記複習,從碎片切換到深度模式。

5. ✍️【早晚日記與反思】

配合 Obsidian / Evernote / Heptabase
邊讀邊記下靈感,讓閱讀變成思考與寫作的起點。

6. 🔍【查資料但不分心】

搭配 ChatGPT × 離線快取內容
需要時查一段書、一則金句,不被社群干擾。

7. 🧳【出差與簡報前的準備工具】

儲存 Markdown 筆記、PDF 文件
快速整理心情與重點,不需打開電腦也能進入狀態。


🧩 延伸應用模組設計(可作為教學教案使用)

  • 模組一:空檔閱讀法 — 利用 3~10 分鐘也能累積知識
  • 模組二:親子共讀節奏建構 — 陪伴孩子的同時也培養閱讀文化
  • 模組三:flomo × 反思書寫法 — 每天一則閱讀卡,寫下反思與行動

🎯 總結一句話:

「BOOX Palma 2 不是為了取代手機,而是幫我們重拾一心一意的能力。」


未來我也會繼續把這樣的工具與應用經驗,整理成【數位教練模組卡】,提供學生、讀者或企業導入的實用建議。如果你對這台閱讀器有興趣,或想要我協助設計適合你生活節奏的應用流程,也歡迎隨時留言給我。


📬 想看到更多類似實用教學與工具應用心得? https://rd.coach/

蔡正信-數位教練

我是一位專精於數位轉型與AI應用的教練,致力於協助中高齡族群與企業主有效運用科技工具提升生產力。

蔡教練聯繫方式:https://rdcoach.pse.is/62uqz2

手機:0988-515-413

Line官方帳號2.0 : @rd.coach https://lin.ee/n4T9CGA
群英企業管理顧問股份有限公司
資訊顧問電子郵件:hi@rd.coach

跨代際溝通 × AI賦能教學:
結合AI應用、數位工具教學與熟齡學習經驗,專注於中高齡與中小企業的數位轉型輔導,擅長從0到1建構數位素養。

實戰導向 × 客製培訓:
15年數位教學經驗,服務鴻海、1111人力銀行、台南大學、瓦城集團等,設計實用導向的教學模組,強調易學、可複製。

工具整合 × 工作流設計:
善用Evernote、Heptabase、Telegram等多款工具,打造AI第二大腦與一元筆記系統,協助學員從資訊收集到知識轉化。

行動導向 × 教學有感:
500+場講座與工作坊,專注學員實作與成果回報,推動「數位生活力」與「AI生活實驗室」教學風格。

預見未來 × 實踐智慧:
關注生成式AI與數位倫理發展,推動AI工具於科研、商業、教育場域的實作應用,擘劃AI助理與智慧工作未來藍圖。

Share:

More Posts